重磅!青海省博物馆开馆,首推“1+3”展! 二维码
6
此次 青海省博物馆特别策划推出 历史文化、考古、非遗、革命等 “1+3”展 不同主题、不同视角 展示青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和对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 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王进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此次青海省博物馆顺应文旅融合战略,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新形象、激发新活力、彰显新作为,精心组织策划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览新体系。” 王进先馆长说:“此次改陈,都兰热水墓群部分出土文物是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青海考古成果展》则是青海省首次举办考古成果专题展览,历史传送门体验区也是省内文博单位首次采取五折屏技术展示。” “立足时代背景、扎根青海文物、紧跟科技潮流,青海省博物馆旨在通过“1+3”主题展览更全面深入的呈现青海历史、考古、非遗与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 “1+3”展 重磅展出 01 青海历史文物展 青海历史文物展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分为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一统六个部分,分设于两个展厅,以图版和相关珍贵文物为主要展示手段,配合场景、雕塑、多媒体等多层次、全方位展示青海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变迁。 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陈展览内容较以往更加丰富,增加了如 “乙弗勿敌国”、“乙弗皇后”、“粟特人在青海”、“都兰遗珍”等内容,对青海历史文化的阐释更为全面。同时,充分挖掘青海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体现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青海江河连东土,河煌山川通西陲。距今约3.7万年前,华北地区的先民进入青海,进行过季节性游猎活动。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人群徙居青海“东大门”,粟黍农业和彩陶文化进入河湟。 距今55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的兴起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原始彩陶文化的中心,4000年前齐家文化人群的徙入使河湟地区踏进文明时代的门坎。 彩陶,是该展览的一大看点,河湟地区彩陶文化璀璨,被誉为史前艺术的明珠。 带盖的陶壶,目前全国范围内实物比较少见。 物质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要讲究,看下面的宝贝是做什么用的? 卡约文化,左起:鹿纹骨管、骨锥、鹿纹骨管、骨锥、骨笛 图/文博圈 明星展品条纹彩陶靴,现在看来也很时尚。 距今约5300-4000年 辛店文化 条纹彩陶靴 乐都区柳湾墓地出土 图/文博圈 距今约3200年 涡纹筒状彩陶杯 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图/文博圈 距今约3600-2800年 辛店文化 太阳纹彩陶罐 民和县小旱地墓地出土 图/文博圈 距今约4200-3600年 齐家文化 七星纹铜镜 贵南县尕马台墓地出土 图/文博圈 阔叶形铜矛 图/文博圈 距今约3500-2600年 卡约文化 七孔铜鉞 湟中区下西河墓地出土 图/文博圈 汉 卧式羊形铜灯 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图/文博圈 汉 鸾凤铜熏炉盖 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 图/文博圈 唐代瓦当,像极了西方的天使,说明唐时期青海是个多国民族融合地区。 唐 羽人瓦当 民和县川口镇享堂古城出土 图/文博圈 唐 唐人写经 1985年侯国柱先生捐赠 图/文博圈 唐人写经(局部)图/文博圈 此后的金、西夏政权及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日益加强在青海地区的经营与统治。 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 图/文博圈 青海这块土地上不断变易的主人因山川形胜之利而扼守冲要,一地之烽烟,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 在绵绵几干年的政治、军事冲突与交锋中,多民族在青海的迁徙、融合与汇聚不绝如缕,连接周边、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成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 铜鎏金大国师印 乐都区瞿昙寺 图/文博圈 明 茶马互市布告 图/文博圈 青海历史文物展通过场景、雕塑、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全面展现青海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变迁,使观众能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青海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纵览青海历史发展全貌。 展览现场 以上现场图 /文博圈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改陈,在展陈设备选择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参观效果影响较大的展陈照明、展柜玻璃等。经过多方调研,特意在展柜玻璃的选材上使用了最新技术的“抗弯低反玻璃”,保证最好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得到最好的观展体验。 +1 青海考古成果展 青海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示了青海省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包括宗日遗址、柳湾遗址、喇家遗址、沈那遗址等,还有震惊海内外的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羌戎故里核桃庄墓地、潘家梁墓地、上孙家寨墓地等,这些考古发现都曾在中国的考古史上写就浓重的一笔。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都兰热水墓群,其出土的金银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观众可以通过更多的考古出土文物见证青海多民族发展的历史。 展览还通过遗址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打造全景式的展示效果,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 201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中年代略早于何家村窖藏的2018血渭一号墓进行了发掘。“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就囊括了一处位于青海都兰县热水乡的“2018血渭一号墓”。 图/文博圈 种种研究证明,“2018血渭一号墓”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其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一主室四侧室布局的墓室等墓葬结构,是热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也是首次揭示出吐谷浑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8血渭一号墓中出土了1000余件工艺精湛的金银器,如镶绿松石金链、鋬指金杯、双狮日月金牌饰等,这些器物的制作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值得说明的是,此次展出的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出土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 此展与以往考古展更加亲民,除了考古成果展示,现场还有考古专家在考古现场图片介绍和考古笔记。 展厅里所展示的文物,有些是经过修复的,展览还把文物修复的相关知识通过展品和图片演示及修复前后对比,让观众更加了解考古背后的故事。 当下,考古正在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此次展览还布置很多通俗易懂的考古知识,让读者在观展的同时,更加了解考古的意义和价值。该展览还有个亮点,就是展示出考古工作者近几年来用到的考古工具,并阐释他们是如何考古的。 此次展览特别说明的还有文物展板说明牌,每件与展出文物相呼应,体现出文物展品丰富的学术内涵。为了充分介绍文物,每个展板说明图文并茂,几乎都写满了,信息量很大。 +2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策划的特别展,展览结合青海省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联合省内西路军纪念馆、慕生忠将军纪念馆、原子城纪念馆等红色主题纪念馆、博物馆,用文物讲述青海省18处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 可移动革命文物部分展示了红军长征、西路忠魂、青海解放、抗美援朝、兰青铁路、青藏公路、两弹一星、玉树抗震救灾等历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及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英勇表现与凝聚的强大精神。 +3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立足于青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辅以青海古建风情、地区代表性自然风景等,让观众感受“看非遗游青海”的展览效果。 图/青海省博物馆 展览划分为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单元进行体系构架,辅以青海古建风情、地区代表性自然风景等,力求达到“看非遗 游青海”的展览效果,让文化旅游“靓”起来、文旅品牌“响”起来、文创资源“活”起来,增强青海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助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藏高原之上,有一个被称为“世界之最”的狂欢节,那就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能仁寺的《目莲宝卷》是在唐朝说唱文学《目莲救母变文》的基础上,由民间戏剧作家集体改编、创作而成的大型剧本。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口传剧本,被誉为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 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图/青海省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更是人类文明记忆的载体。青海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通过移步异景的方式,反映青海广袤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展现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多样性、本真性的鲜明色彩。 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李娜 魏雅琪 此次展览改陈,除了分布于各个展厅中的文物视频、互动体验游戏之外,在博物馆四楼还设有数字化展厅,包括沉浸式5G全息体验区和历史传送门体验区。通过视频展示、虚拟漫游等对青海先民生活的场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作阐述,并对“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虚拟展览讲解、青海历史古道的线路与地理地貌展示、瞿昙寺(局部)三维展示等,全面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 另外,馆内新设“文创生活体验区”,以生活化场景对文创产品进行展示。 图片/青海省博物馆 上新的9款文创产品,包含纪念币、“翼马之光”丝巾、“憧约瞿昙”茶具套装、“青博”周历,备受关注的“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名款考古盲盒”也同期上新。 来吧! 到青海省博物馆一探究竟! www.hunanpanbo.com |